2022 年阅读总结:好奇驱动
今年读书 200+ 本,如此大量阅读,并非是找寻最好的书,而是遇见的最适合自己的书,如果自己的能力是六分,遇上一本七八分的书,够得着读得懂用得到,这本书就功德无量,未必非得一下子就去读最好,难度十分但现阶段读不下去的书。
某一本书的某个一个字句,忽然能给我某种新的启发,或鼓动我去实验某个想法,促使我去改变,那也就体现这本书的价值了。这本书即使小众,也有闪光点,只要优点大于缺点,就可以容忍接受。
我推荐的是并不是单单一本书,而是一个类型、一个主题、一个范围的书。这份推荐阅读清单非常私人,代表我在 2022 年的真实喜好与行动。
这些书单是我真实生活的一部分,我的时间,我的注意力,我的眼睛在这些书上停留,这些记忆与时光不可抹去,所推荐的书只是其中一本具有代表性的书而已,它代表我曾在这个领域的投入与思考。
《忆长安:诗译唐诗集》
我从 2019 年开始翻译《古诗源》,也只是翻译了四十多首,只要是翻译过程有两个难题:一是古诗的理解,二是用典的处理。
要读懂古诗,你既要懂古文,又要懂诗歌。古诗的每个字你认得,但合在一起变成诗歌,往往就难以用白话文来转述,例如一句「逢逢白云,一南一北,一西一东」,你怎么翻译当中莫名惆怅感?
你是否在其中稍微读懂了鲁迅的枣树?
至于用典,古人诗以咏志,夹杂大量典故,这典故,你翻还是不翻,这是问题。翻,似乎免不了成篇大论,不翻,好像又少点什么。
这本书《忆长安:诗译唐诗集》解决了以上两个难题
1、怎么解决理解古诗难题?
作者本来就是现代诗歌的好手,他不是去翻译古诗,而是用自己所理解的古诗印象来再写一次古诗,读起来,它不像普通的赏析,要被动与作者亦步亦趋,它更像是一种二次创作,读起来更另有一种新鲜感。
例如他一开始写「独自的夜晚/想起秦关一带/钟声盘绕在耳朵上/有一个客人/整夜晚难眠」,就有读者说这首诗有古诗歌的印记,殊不知这本来就是来自古诗「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2、怎么解决用典的难题?
典故一用起来就说不清了,干脆就不说了,诗译,只负责诗与诗的关系,将诗歌本身意象再现一次,读者如果真心喜欢,会用心去探究
另,这本书的装帧也给人一种惊奇感,一般的封面折页是向内折的,而这本书是往外折的,同时书中的诗歌翻译排版,是新诗横排在左,古诗竖排在左右,方便读者左右对照,品读玩味。
于我而言更重要的是,每一首诗歌下面都有创作手记,这种鲜活翻译经验,对于正在翻译诗歌的我,非常有用。
《张艺谋的作业》
其实书名叫《张艺谋的误解》更合适,但张艺谋估计不同意——我还出一本澄清的书干嘛?本书精华多在前面三分之一。
作为曾经的黑五类,他不说苦难,只说谋生,单看张艺谋谈摄影,就值得,作为彼时的边缘人物,他的最佳破局是什么?首先要让人觉得你有用,要成为工具、成为螺丝钉,有了本事,就会被征用,就不再边缘。
本来在奥运会之后,大家对他的下一部电影期待极高,没有想到他搞出了一部《三枪拍案惊奇》,令人大失所望。《三枪拍案惊奇》受到的恶评,几乎前面所有电影恶评的总和。
他在书中平静地给大家道歉,他说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导演,沉重地搞完奥运想去搞点不一样的东西,但搞出来的东西大家不是很满意,很对不起观众。
但他后来并没有因此消沉,以后继续拍,拍《归来》、拍《长城》、拍《影》,虽然也毁誉参半,但他依然继续在拍。
为什么他要继续尝试?
这个答案可以在《张艺谋的2008》中找到答案。
2008 北京奥运开幕式,8 月 8 日开幕,6 月 10 日导演组才进场,正式排练期间还下大雨,占据三分之一的时间。复杂项目出现杂乱如麻的问题,再出现预期之外的状况,普通管理者早已暴跳如雷,然而张艺谋没有。
一千多人排练了一年多的节目需要砍掉的时候,他敢承认自己的创意工作没有做好,后面还想方设法给了个交待。
不看纪录片不知道,负责大型项目的创意简直就是拉锯战,当所有人都倒下,只剩下张艺谋还在精力旺盛地冒出新点子,一直自我否定,却一直迎头再战。
他说:当所有手段用完的时候,这个设计人员就不走了吗?时装不前进了吗?美术不前进了吗?建筑风格不前进了吗?
他一直用他的方法在前进,这就是张艺谋。
《伊索寓言》
因为需要练习日课一卡写寓言,我又认真地将这本书再看一遍,甚至还将这本书的周边评论收揽起来,也细细地读一遍。
国人最熟悉《伊索寓言》的评论,莫过于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
钱钟书说: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我们看到这许多蝙蝠、狐狸等的举动言论,大有发跡后访穷朋友、衣锦还故乡的感觉……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
成年人的寓言是现实,因为现实往往寓言更荒谬,小孩子的寓言是生活,因为小孩子的生活比寓言更简单。
我看伊索寓言,是想获知智者如何使用植物、动物、昆虫等简单的事物来折射人类的复杂。小时候,我将寓言当笑话看,现在我将寓言当教材看,我想搞清楚,这种简单的文本何以流行千年,我想搞清楚,这些过去的故事为何就是现在的故事。
《从晚清到民国》
我喜欢一个写作者 Dan Wang,他说: 太多评论家对中国崩溃的故事感兴趣,但往往没有等到崩溃来临,他们就会失去兴趣。与其去想中国何时崩溃,不如去搞清楚这个国家如何成功的,这才是一个更重要、更微妙的技能。
Dan Wang有个习惯:圣诞看二战史。我也想去仿效他,培养在喜庆节日看战争史的习惯,于是我给自己立个 Flag:每年春节看近现代史。
中国频繁崩溃在近代,中国差点崩溃在现代。近现代史对每个中国人,最重要但又最模糊。
鸦片战争是怎么发生的?鸦片战争的最大受益者为什么是苏联而是不英国?如何定义太平天国?清朝真的是亡于辛亥革命吗?中华民国在1945年抗日成功了吗?新中国成立后最大的困境是什么?是怎样解决的?
读过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才发现以下反常识:1)时人真以为,给多一点时间与装备,林则徐可以打赢英国;2)当时鸦片战争所签的条约,已经是当时比较好的结果;3)俄国是大赢家,没有打仗薅了80万平米土地,还自称老朋友;4)鸦片战争,各自本来都不想打,只是天朝态度实在不好,不好到了极点才激发的。
《从晚清到民国》是我读的第二本近代史,这本书亮点多多,其中之一就是作者唐德刚重新定义太平天国,过往我们认为太平天国是农民起义,这是过往的中国朝代更迭的旧思路,太平天国其实空前绝后的宗教战争——这其实某种程度影响了如今的宗教政策。
它不像众多史书一样,一板一眼地说历史,唐德刚在这本书夹杂强烈的个人观点,史实少,议论多,就像一个有趣的人站在你面前讲故事,分分钟就打破你对近代史的偏见。
《Woodworking 101》 ,中文名《木工101》
这是一本教人做木工的书,我看这本书,是因为我也想去做木工,并且已经开始做了。
国庆回家拉了一堆设备回家,开始做一张简单的木工桌子,回到英德后,我又找亲戚要了一间废置的柴房,将里面的杂物清理出来,拉上电,就成了我的私人木工坊。
为什么我要学习木工?
我在《家的基本04:为什么我想学木工?》说:
接触装修以来,看过几十套新家,每每进入到一个新家,都会感觉到他们的装修理念都是奔着「开始即完美」的目标去的,试图想在一开始就想要在每个细节想好实现好,不想留下任何遗憾。
但这个愿望真的能实现吗?答案是明显不能。
我总会听见业主说,这次这个地方做得不是很好还是算了吧,或者是,本来我想这样做的但是已经做成这样了改起来很麻烦以后用用就习惯了吧。
这种矛盾往往体现在全屋定制的板式家具上,明明榻榻米都不好用,但拆卸重装的成本实在太大,往往只能将就用,一将就就是几十年。入门玄关酒柜的使用率明明就不高,还挡住了全屋光线,但还是不敢去拆,能用就用,占着地方还阻挡了动线。
我实在不喜欢定制的木讷与一成不变,我觉得,家是活动与灵活的,是会随着人的使用变化与家庭状况而变化的,用得不好可以轻易改动,改成自己舒心的样子。
根据我的观察与使用,定制柜,尤其客厅的定制柜极大限制了了这种改动,不论是一线城市,还是三四五六线,多数人一旦全屋定制好柜子,就会一直使用下去,无论是否好用,因为改变的成本太高。
同时定制柜子往往是装修的花费大头,各种噱头变化,水深不见,经过商家的推销与花样套餐组合,你的预算与实际花费会越来越多,最终选个好材料,不好用还是要继续用,想挪个位置也挪不走,搬家也搬不走。
有个阿姨就跟我说,他当初选了最好的材料做了柜子,花了七八万,最后想卖房子,结果一件家具都拿不走,只能打包给买家,那个心疼简直写在脸上,刻在语气里。
终于在看到齐洪海在一席的演讲后,如释重负,这就是我想要解决方案。他让我认识到,家的设计就是一场与生活的切磋,家居设计不可能在一开始设计得完美,也不可能在以后一成不变,设计的实现不是在竣工的那一刻,而是在设计使用了一段时间以后。
除了看这本书,我有段时间还每天看一个YouTube的木工达人视频,学习手法与结构,一天看好几本木工书籍,迄今已经看 20+ 本,甚至已经将笔记做了一本名叫《装修的基本》与《木工养成手册》的私人笔记。
《最有生产力的一年》
个人生产力是否有最佳实践路线?我可否将多年的写作经验抽象成为一套个人生产力方法论?
2022 年,我的阅读主题之一是个人生产力,我想知道当下最先进最经典的个人生产力方法是什么,然后结合我的切身实践,组合出最适合自己的个人生产力方法论。
我阅读了包括《搞定123》、《吃掉那只青蛙》、《创造时间》、《精要主义》、《子弹笔记》、《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等个人生产力书籍,但若要只推荐一本,我推荐的是《最有生产力的一年》。
这并非意味其他书籍不好,只是《最有生产力的一年》这本书,最贴合我当下的需求,能解决我最急迫想要解决的问题。
因为作者也是用一年的时间给自己大量去做一场生产力实验,就像今年的我一样,高频率高密度地阅读实践,有所逼有所激,大量筛选,只留下适合自己的少量简单且科学的生产力方法。
因为这场实验,《个人生产力发展指南》自 2021 年 11 月发布后,在今年大量更新到 3.0 版本,并后续逐渐升级到最新的 3.3 版本,已经从原来的五万多字,增加到十万多字。
同时,也因为这场实验,我也清晰勾勒出对个人生产力的系统理解:
1、生产力是一套运转系统,它基于你对产品服务与自我身份的理解,然后针对你所拥有的时间、技能、智力、精力、资源和机会,进行深思熟虑的战略性投资与运作。 不追求在所有事情保持最高速度,而追求在重要事情保持稳定速度。
2、生产力是一套指导方法,不单单局限在工具与工作领域,你不必时时追求更先进的笔记技术和工具,也不必经常保持自己处在忙碌状态,它是价值理念、思考方式、生产方式与生产工具的知行合一,确保你在用正确的方式做成正确的事情。一旦你真的做到用正确的方式做成正确的事情,就无需时间管理。
3、生产力是一套做事理念,它更多关注是未来,不妨思考如何决定今天所做的行动或选择,从而节省未来的时间?如何积累时间资产,实现一次性投入带来长久的杠杆收益?
《打造让孩子自主学习的住宅》
小时候,爸妈不太关心我的学习,也不会特意给我找一块专门做作业的地方,都是我自己找地方做作业的,这个地方往往就是家门口的桌子。
我家以前是做小卖部的,本来这个桌子肩负很多功能:平时用来卖水果,中午和晚上用来吃饭。
家里也没有多余的地方给我做作业,所以,下午放学后我就在这个桌子上写作业。
看完这个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当时那张桌子确实就是我学习的最佳场所。
为人父母,我们总想为孩子创造一个最佳的学习空间,这个学习在家长看来,最好是封闭的,能让孩子心无旁骛,最好是安静的,能让孩子专心做自己的事情,殊不知,这样做却是大错特错。让孩子一个人在里面闷头学习,只会培养出孤僻的孩子。
《打造让孩子自主学习的住宅》调查了大量学霸的学习空间,只想解决以下问题:学霸的家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如何创建学霸那样的学习空间。
调查发现,聪明的孩子往往不会在自己的房间里,而是选择家中让自己感到最舒服的地方学习,这些地方往往是客厅、厨房、书房、庭院……
这些地方开放透明,看到家人有安全感,能与父母随时沟通,更有助于孩子成长。
你需要的不是一个孩子的学习区,你需要的是一个能与孩子随时交流的公共空间,如果能将家塑造成孩子喜欢的地方,家里处处都可以学习。
《我爱问连岳8》
人人说连岳变了,其实是你还没变。那么剩下的就是,变还是不变好?
2022 年,我再读连岳,读了三本连岳的书,《我和连岳一起成长3》、《我爱问连岳7》和《我爱问连岳8》。
上一次读连岳的书,还是在 2013 年,差不多 9 年了,这次重读或再读,收获很大。
连岳还是没变,他依然在写信,写鸡汤。
只有人类有苦恼,煲鸡汤就永远有市场。只不过不是所有人都能煲出好鸡汤。
连岳一直在面对不同的人的同样问题:没有工作、领导是傻逼、没有爱情、男人不上进、男人好赌、家庭重男轻女、家暴、全职妇女无价值没梦想、七年之痒、出轨背叛……
看着这些糟心的问题,根本就丧失了回答的心情,但他就是可以日复一日地面对这些「鸡毛蒜皮柴米油盐」的现实问题,做妇女之友,做青年导师、做就业导师、做鸡汤厨师,做爱情教父……
连岳鼓励一部分人做公务员、买房、生孩子、考研、创业、离职、退学,分手,同时也在鼓励一部分人保住工作、保住学位、保住爱情,稳中求变。
当爱情常识、金融常识、工作常识、法律常识、人生常识无法普及在这个 14 亿人口的国家当中,他担任起民间的事业爱情婚姻法律咨询的角色。
连岳还是变了,他一直在变。
他变得「爱国」了,不再坚持「丁克」了。
连岳说,以前的年轻的他是疯狂的、愚蠢的、糊涂的,「自己半生曲折,否定之否定,终于走到爱国的境界,有后怕,有庆幸,毕竟,有太多人一生只停留在年轻的思想认知。」他承认「丁克就是我人生失误」,「我自己太迟爱国」。
他承认自己的能力与视野有限。他说「对于政治,我现在的态度就是孔夫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没什么想说的,这不是消极,而是信任,在位上的人,小到乡长,大到国家主席,掌握的事实、数据比我多,可请教的专家比我多,他们能处理好。轻易批评的人,反而多是一知半解、盲人摸象、跟风胡扯的噪音。」
我觉得,就这样观察一个人变与不变,本身就相当有趣。
《我将宇宙随身携带》
我喜爱诗歌,就像我喜欢佩索阿。我喜欢佩索阿的诗歌,不止是因为他的诗歌好,更因为这是我与我的世界独处的方式。
读佩索阿的诗歌,会进入一个意向不到世界。一个寻常的意境,往往会被他写出另一个感觉,例如他写窗外的景——傍晚,我从窗台探出身,看见田野径直从我眉毛下浮现。
往往一句诗就让我读了又读,仍觉惊奇,怎么会有人这样写——黑夜不会为我的眼睛降临。降临在我眼前的是我对黑夜的观念。在我的思想和我拥有的想法之外,黑夜具体地降临,星星的闪光存在着,似乎它拥有重量。
佩索阿自称为牧羊人,羊群是他的思想。他时而让思想自由行走,在山坡上走散,时而将思想归入栏中,在深夜沉睡。
他的羊,就是他的不同名字,他用不同的名字写诗,且风格迥异,自成一派。他以名字分隔他的思想与文字,各自组合起来,相互补充,以此拼凑出完整的佩索阿。
我阅读他的诗歌,我也想像他的诗歌写的那样——
最重要的是知道如何阅读,知道如何不假思考地阅读,知道阅读时如何阅读,阅读的时候不思考,思考的时候不阅读。
分享一首像寓言般的诗歌——
那个自娱自乐的小孩
用一根麦秆吹出那些肥皂泡
显然是一部完整的哲学。
/
像自然一样清澈,无用,转瞬飞逝,
属于养眼之物,
它们就是它们所是的东西
一个个既小又圆的精确气体,
没有人,甚至这个吹气泡的小孩,
也不能妄称气泡比它们自身显示的更多。
/
在透明的空气中,有些气泡难以看到。
它们就像微风,几乎连花都吹不动
而我们只知道它在吹
因为有的事物在我们心里变得明亮
可以更透明地接受一切。
《暗时间》第二版
我有一份重读书单,《暗时间》就在其中,已经读过四次,今年读第五次。 之所以读第二版,是因为它从原来的 250 页增加到了 360 页。
今年的这次重读,我采用苏东坡读书的「八面受敌法」来读,以往关注重点是「改变心智模式」,即「怎样才能成为正确思考的人」,这一次重读的关注重点是「模仿文字模式」,即「怎样才能写出更健康更长久的文字」。
用了这样的方法才发现,原来《暗时间》多次提到思考与写作的关系,例如——
「学习一个小领域的时候,时时把最终能够写出一篇漂亮的综述放在大脑中提醒自己,有助于在阅读和实践中有意无意整理知识的结构、本质和重点,经过整理之后的知识理解更深刻,更不容易忘记,更容易被提取。」
什么才是健康长久的写作主题?
《暗时间》主要涉及广义心理学领域,谈及大脑运作机制,关注人的天性与大脑的工作原理,这些都是学习任何知识都要用到的元知识。它是底层知识,恒久不变的知识,是所有人都需要掌握且学习的知识。
所以,什么才是健康长久的写作主题?我的暂时答案是:研究人的认知、行为、情绪、深层动力,大脑的工作原理,并应用实践,成为可能自我。
我正在写的《个人生产力发展指南》也正是符合这个主题的产品,关注健康长久的生产方式,参考符合大脑的生产空间,营造价值优先的工具理念,以实现当下身心富足,未来健康从容的人生。
没有任何一个人一开始就能写出健康长久的文字,但持续写,总有机会,持续并不代表要日更,也并不代表要全部公开,更不代表写出来东西要比别人深刻独到。
持续写,代表你在持续思考,通过书写来呈现你的思考与总结,并形成习惯,写作本身就变了思考的副产品。